第五站:聖福若瑟之家遺址
讀聖福若瑟小史及名言。
聖福若瑟神父在 1852 年 4 月 15 日,出生於奧地利提羅爾省 (今意大利境內)。他在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中長大,並在 23 歲時晋鐸,成為神父。兩年後,福若瑟加入了剛成立不久的傳教修會 - 聖言會。
1879 年 4 月,福若瑟是首批聖言會傳教士被派來中國傳教。
他先抵達香港學習傳教,在西貢服務兩年,今日西貢鹽田梓仍有福若瑟的福傳遺跡。
在 1881 年,福若瑟正式踏入中國大陸,前赴山東南部的魯南教區傳教,一直服務了 27 年。1908 年 1 月 28 日,福若瑟因服侍傷寒病者受到感染而死,被譽為「魯南傳教區之父」。
他在家書上寫著:「我願在天堂仍是中國人,我願為中國人死一千次,我沒有其他的心願,只希望我的屍骨埋在中國同胞中間。」
福若瑟穿著中國的衣服,吃中國鄉下人簡單的食物,留著辮子和鬍子,在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環境下,靠著一雙腿步行。無論炎夏寒冬,晴天雨天,福若瑟都不畏艱苦上山下鄉,走遍面積七萬多平方公里,人口接近一千萬的魯南教區,為他們講道、探訪和施行聖事。在短短 27 年內,由當初只有 158 位教友,擴展到 20 萬人,並有慕道者 4 萬 3 千之多。
福神父說:「愛,是唯一人人能懂的語言。」在 1975 年 10 月 19 日,教宗保祿六世宣佈他為真福。2003 年 10 月 5 日,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佈他為聖人。
再想想聖福若瑟神父的名言:「愛,是唯一人人能懂的語言。」
靜默:反思各人的聖召和崗位「划到深處去」、「主!我是個罪人」、「你要成為漁人的漁夫」。
念聖福若瑟祈禱文
慈愛的天主,祢曾召叫了福若瑟神父追隨祢的聖子,天主聖言,向普世萬民傳佈福音。
他曾懷著對祢聖子的熱愛,充滿祂的聖神,全心全意地奉獻自己,傳播祢愛與和平的神國。他的芳表,在世界各地啟發了歷代的傳教士,現在希望他也能激勵我們。
請點燃我們的心火,像點燃他的心一樣,對召叫我們做同樣傳教工作的基督徒,深懷熱忱。引導我們建立友愛團體,在團體中學習交談,創造生命共融。藉祢聖子在彌撒聖祭中的自我奉獻,建造我們的團體,使成為祢在世永恆互愛的標記。教導我們在不同的國籍人群中,常懷著喜樂,並給我們一顆愛心,去關愛我們在世的每位兄弟姊妹;變化我們的世界,同心一德,全然活於基督的精神內。亞孟。
Friday, 25 March 2016
大齋期朝聖之旅 (7)
第四站:進入聖堂,跪在祭台前,默禱片刻
跪下或坐下,仰望大聖若瑟中華主保聖像,及古老的祭台和十字架。心懷感恩:多謝天主賜我們成為他的子女、教會一員,又感謝傳教士及聖福若瑟的傳教。(或舉行彌撒)
再默想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10 章 9-15 節所強調「傳佈福音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啊!」
默禱片刻
耶穌的慈悲就在傳教士的福傳榜樣中,顯露出來,讓我們也祈求耶穌,賜給我們同樣慈悲的心。
然後,容許一段個人靜默時間,在默禱中,求恩、求大赦。
默想後,再緩步走向下一站:聖福若瑟之家。
跪下或坐下,仰望大聖若瑟中華主保聖像,及古老的祭台和十字架。心懷感恩:多謝天主賜我們成為他的子女、教會一員,又感謝傳教士及聖福若瑟的傳教。(或舉行彌撒)
再默想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10 章 9-15 節所強調「傳佈福音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啊!」
默禱片刻
耶穌的慈悲就在傳教士的福傳榜樣中,顯露出來,讓我們也祈求耶穌,賜給我們同樣慈悲的心。
然後,容許一段個人靜默時間,在默禱中,求恩、求大赦。
默想後,再緩步走向下一站:聖福若瑟之家。
Wednesday, 23 March 2016
大齋期朝聖之旅 (6)
第三站:站或跪在聖門前
「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,心裡信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,就必得救。因為人心裡相信,就可以稱義;口裡承認,就可以得救。經上說:『凡信他的人,必不至於羞愧。』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;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,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。因為『凡求告主名的,就必得救。』然而人未曾信他,怎能求他呢?未曾聽見他,怎能信他呢?沒有傳道的,怎能聽見呢?若沒有奉差遣,怎能傳道呢?如經上所記:『報福音傳喜信的人,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!』」(羅馬書 5 章 9-15 節)
反省:
口裡承認耶穌為主,心裡相信天主使他從死裡復活,便可獲得救恩。靜默中感謝天主,藉傳教士,使我們認識並相信耶穌而獲得救恩。靜默中懺悔己罪:「划到深處去」,「主!我是個罪人」,「你要成為漁人的漁夫」。
大齋期朝聖之旅 (5)
踏上階梯的盡頭,就會看見香港最早期興建的聖堂之一,聖若瑟堂。
聖若瑟堂的建築十分簡單,揉合梵天主教信仰與中國農村族群融合的生活特色。如西貢區其他的小堂一樣,聖堂前端為聖所,長型的聖堂內放置了兩排木製跪座。聖堂的祭台是採用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前的規格所建成。聖堂的中央正前方有大聖若瑟抱著耶穌聖嬰的聖像,聖堂右方放置了村民尊崇的聖福若瑟神父聖像。聖堂末端是祭衣房,祭衣房的閣樓為神父宿舍和辦公室,
聖若瑟堂小堂建於 1890 年,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築,由聖福若瑟神父建立的。1863 - 1867 年天主堂傳教士在西貢植根,鹽田仔村逐漸成為天主教村。聖若瑟堂曾於清朝光緒年間 (1875 - 1908 年) 提供傳統小學教育。隨著村民陸續遷出鹽田仔,1970 年代初聖若瑟堂開始空置。2004 年年初開始重新修葺,保存聖堂的原則是把荒廢了的聖堂恢復原貌,盡少干預,盡少改動。工程於 5 月完成,吸引朝聖團體及旅客參觀。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在 1990 年將小堂評為三級歷史建築,在 2011 年 1 月 25 日,再提升為二級歷史建築。
2005 年,聖若瑟堂獲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頒授「優異項目」建築。該組織對聖若瑟堂有以下的評語:
「維護聖若瑟小堂是全盤保育鹽田梓村的第一步。聖若瑟小堂是香港最古老鄉村聖堂之一。維護聖堂及附屬的澄波學校是低預算項目,藉建立夥伴關係,啟發全部保管人明瞭文化遺產保護意義和價值,激發香港教區、堂區、傳教士、村民、香港明愛、志願團體等等的承擔與合作。再注入生命及合適島嶼特性的活動,提升其朝聖、靈修和禮儀角色及歷史環境的延續能力,發展容量和辨識措施去面對自然生態、旅遊經濟的利益與局限,達致經費自足;以便宗教、文化、社會及教育活動,得以長期延續。」
Monday, 21 March 2016
大齋期朝聖之旅 (4)
由碼頭向第三站出發,沿路有著不少歷史的足跡讓我們欣賞。每一個歷史,背後有著一個故事,就像在看鹽田梓這個地方的成長故事。
第一個迎接我們的歷史,就是這個舊式客家村屋。
客家屋以復式單元為主,並且通常以兩、三戶並列,分佈於島的西南方。客家民居與山水相邀、與山水同呼吸。環境構成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。他們依靠自然采光和通風來維持較為舒適的生活環境。房前屋後有大量的樹木,風水林、觀賞林和果樹林,雖作用不同,但都能掩映著建築,是村落與青山相連相依。
早期,島上的居民是以耕田及曬鹽為生。這種設計,就是告訴我們,以前島上的居民是如何利用屋前的空地工作及生活。
小花貓也懶理我們,就在一旁悠然自得地睡個夠。
當看見這個指示牌,就表示距離第三站不遠了。
第一個迎接我們的歷史,就是這個舊式客家村屋。
客家屋以復式單元為主,並且通常以兩、三戶並列,分佈於島的西南方。客家民居與山水相邀、與山水同呼吸。環境構成一個和諧的生態系統。他們依靠自然采光和通風來維持較為舒適的生活環境。房前屋後有大量的樹木,風水林、觀賞林和果樹林,雖作用不同,但都能掩映著建築,是村落與青山相連相依。
早期,島上的居民是以耕田及曬鹽為生。這種設計,就是告訴我們,以前島上的居民是如何利用屋前的空地工作及生活。
穿越村屋,在村口已有一顆百年老樹招呼我們。
這棵屬於樟科,常綠大喬木,在鹽田梓村有著獨特的含意︰每當家中有女嬰誕生,村民便會種樟樹。隨著梓樹愈生愈高,這亦表示家中的女子已經長大,可以出嫁。當家中有女子出嫁,村民便會把樟樹砍下造嫁妝。
此外,樟樹的樹冠潤大,可以給村民遮蔭乘涼,鹽田梓的村民都愛在樟樹下聚集,因此,在百年老樹附近,穿越那短短行人徑後,便看見鹽田梓村公所,與他毗鄰的,還有鹽田梓的接待處及鹽光保育中心辦事處。
不要小看這棵樹,它原來是整個村的代表。
再往內走,就看見一些外貌保存得很好,但內裡已是頽垣敗瓦的民居,就好像走進廢墟般。
小花貓也懶理我們,就在一旁悠然自得地睡個夠。
當看見這個指示牌,就表示距離第三站不遠了。
Sunday, 20 March 2016
大齋期朝聖之旅 (3)
當船隻駛進碼頭,我們一眾上岸。踏上鹽田梓的那一刻,環看四周,便已被這裡的景色所吸引。翠綠的樹木,寧靜的環境,往高處看便已看見天主堂。
我們一眾,齊集在碼頭,隨即踏上朝聖之旅的第二站。
第二站:到達碼頭,在岸上回頭看海
回頭看海,在陰暗的天氣下,再次重讀路加福音 5 章 1-11 節。
「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,群眾擁擠他,要聽上帝的道。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,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。有一隻船是西門的,耶穌就上去,請他把船撐開,稍微離岸,就坐下,船上教訓眾人。講完了,對西門說:『把船開到水深之處,下網打魚。』西門說:『夫子,我們整夜勞力,並沒有打著甚麼。但依從你的話,我就下網。』他們下了網,就圈住許多魚,網險些裂開,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。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,甚至船要沉下去。西門彼得看見,就俯伏在耶穌膝前,說:『主啊,離開我,我是個罪人!』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。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、約翰,也是這樣。耶穌對西門說:『不要怕!從今以後,你要得人了。』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,就撇下所有的,跟從了耶穌。」(路加福音 5:1-11)
再一次的提醒我們,傳教士及聖福若瑟曾遠涉重洋,划到深處,成為漁人的漁夫。
再一次靜靜地默想祈禱,「划到深處去」、「主!我是個罪人」、「你要成為漁人的漁夫」,在靜默中,心裡想著耶穌的話,聖人的表樣,走上階梯,到達聖門。
我們一眾,齊集在碼頭,隨即踏上朝聖之旅的第二站。
第二站:到達碼頭,在岸上回頭看海
回頭看海,在陰暗的天氣下,再次重讀路加福音 5 章 1-11 節。
「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,群眾擁擠他,要聽上帝的道。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,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。有一隻船是西門的,耶穌就上去,請他把船撐開,稍微離岸,就坐下,船上教訓眾人。講完了,對西門說:『把船開到水深之處,下網打魚。』西門說:『夫子,我們整夜勞力,並沒有打著甚麼。但依從你的話,我就下網。』他們下了網,就圈住許多魚,網險些裂開,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。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,甚至船要沉下去。西門彼得看見,就俯伏在耶穌膝前,說:『主啊,離開我,我是個罪人!』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。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、約翰,也是這樣。耶穌對西門說:『不要怕!從今以後,你要得人了。』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,就撇下所有的,跟從了耶穌。」(路加福音 5:1-11)
再一次的提醒我們,傳教士及聖福若瑟曾遠涉重洋,划到深處,成為漁人的漁夫。
再一次靜靜地默想祈禱,「划到深處去」、「主!我是個罪人」、「你要成為漁人的漁夫」,在靜默中,心裡想著耶穌的話,聖人的表樣,走上階梯,到達聖門。
Saturday, 19 March 2016
大齋期朝聖之旅 (2)
出發當日的天氣,真的不似如期,霧霾籠罩四周,能見度略低。
朝聖之旅的第一站,就是在船上經歷。
「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,群眾擁擠他,要聽上帝的道。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,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。有一隻船是西門的,耶穌就上去,請他把船撐開,稍微離岸,就坐下,船上教訓眾人。講完了,對西門說:『把船開到水深之處,下網打魚。』西門說:『夫子,我們整夜勞力,並沒有打著甚麼。但依從你的話,我就下網。』他們下了網,就圈住許多魚,網險些裂開,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。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,甚至船要沉下去。西門彼得看見,就俯伏在耶穌膝前,說:『主啊,離開我,我是個罪人!』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。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、約翰,也是這樣。耶穌對西門說:『不要怕!從今以後,你要得人了。』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,就撇下所有的,跟從了耶穌。」(路加福音 5:1-11)
默想,讓耶穌的話,在心中迴響:
「划到深處去」
「主!我是個罪人」
「不要怕,你要做漁人的漁夫」
朝聖之旅的第一站,就是在船上經歷。
「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,群眾擁擠他,要聽上帝的道。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,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。有一隻船是西門的,耶穌就上去,請他把船撐開,稍微離岸,就坐下,船上教訓眾人。講完了,對西門說:『把船開到水深之處,下網打魚。』西門說:『夫子,我們整夜勞力,並沒有打著甚麼。但依從你的話,我就下網。』他們下了網,就圈住許多魚,網險些裂開,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。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,甚至船要沉下去。西門彼得看見,就俯伏在耶穌膝前,說:『主啊,離開我,我是個罪人!』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。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、約翰,也是這樣。耶穌對西門說:『不要怕!從今以後,你要得人了。』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,就撇下所有的,跟從了耶穌。」(路加福音 5:1-11)
默想,讓耶穌的話,在心中迴響:
「划到深處去」
「主!我是個罪人」
「不要怕,你要做漁人的漁夫」
Friday, 18 March 2016
大齋期朝聖之旅 (1)
今年的大齋期,適逢是農曆新年,在友人的邀請下,參加了半日的朝聖之旅。
日期:2016 年 2 月 13 日(星期六)
地點:西貢鹽田梓
鹽田梓,又名鹽田仔,位於西貢海的一個小島。是香港少數充滿天主教特色的客家村落,有近三百年歷史。
客家,有著客居他鄉的意思。客家人最樂於接受福音宣講,因為他們最早與外國人接觸,而廣東人又看不起他們,甚至壓迫他們,他們認為那些外國教會可保護他們。
鹽田梓的開村先祖是一對陳姓夫婦,在三百多年前由中國觀瀾搬到沙頭角東北寶安縣的鹽田村,再由鹽田遷至此地,設田曬鹽為生。「梓」是鄉里,意思是不忘故鄉。該村全盛時期有二百多人居住。時移世易,務農生活甚為艱困,今天鹽田梓的村民,已全部遷往外國或市區謀生。
早在 1841 年,教宗已派傳教士到香港傳教,1861 年原屬廣東省新安縣(即今之寶安縣)的西貢地區歸香港教區管理。和神父 (Fr. S. Volonteri) 與柯神父 (Fr. G. Origo) 在 1864 年抵西貢鹽田梓探訪及傳教。1866 年聖誕節,陳氏家族有三十人領洗奉教,並捐出一大塊空地給天主教會,興建小聖堂和學校,奉聖若瑟為鹽田梓主保;及至 1875 年,鹽田梓全島居民領洗。新聖堂亦於 1890 年落成祝聖,取代原有小堂。每年五月的首主日,四散於歐洲、美洲等地的村民因著共同的先祖,共同的信仰,藉著主保瞻禮慶日而回到故鄉,聚首一堂,舉行感恩祭及慶祝活動,同頌主恩。藉聖神的光照,經過傳教士的努力,鹽田梓村民全部熱心事主,是教友村的典範。同時,該村為香港教區培育出不少聖召的果實。度獻身生活的村民計有陳志明副主教和他的叔公陳丹書神父 (1890至1975) 及五位修女,包括陳副主教的百多歲姑婆及八十多歲的姑媽,她們分屬寶血會及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。(摘自「慈悲禧年朝聖小冊子」)
朝聖當日,大伙兒在碼頭集合。出發前,有專人向我們先作簡介,並派發貼紙型的「出入證」以示我們的身份,然後上船出發前往鹽田梓。
日期:2016 年 2 月 13 日(星期六)
地點:西貢鹽田梓
鹽田梓,又名鹽田仔,位於西貢海的一個小島。是香港少數充滿天主教特色的客家村落,有近三百年歷史。
客家,有著客居他鄉的意思。客家人最樂於接受福音宣講,因為他們最早與外國人接觸,而廣東人又看不起他們,甚至壓迫他們,他們認為那些外國教會可保護他們。
鹽田梓的開村先祖是一對陳姓夫婦,在三百多年前由中國觀瀾搬到沙頭角東北寶安縣的鹽田村,再由鹽田遷至此地,設田曬鹽為生。「梓」是鄉里,意思是不忘故鄉。該村全盛時期有二百多人居住。時移世易,務農生活甚為艱困,今天鹽田梓的村民,已全部遷往外國或市區謀生。
早在 1841 年,教宗已派傳教士到香港傳教,1861 年原屬廣東省新安縣(即今之寶安縣)的西貢地區歸香港教區管理。和神父 (Fr. S. Volonteri) 與柯神父 (Fr. G. Origo) 在 1864 年抵西貢鹽田梓探訪及傳教。1866 年聖誕節,陳氏家族有三十人領洗奉教,並捐出一大塊空地給天主教會,興建小聖堂和學校,奉聖若瑟為鹽田梓主保;及至 1875 年,鹽田梓全島居民領洗。新聖堂亦於 1890 年落成祝聖,取代原有小堂。每年五月的首主日,四散於歐洲、美洲等地的村民因著共同的先祖,共同的信仰,藉著主保瞻禮慶日而回到故鄉,聚首一堂,舉行感恩祭及慶祝活動,同頌主恩。藉聖神的光照,經過傳教士的努力,鹽田梓村民全部熱心事主,是教友村的典範。同時,該村為香港教區培育出不少聖召的果實。度獻身生活的村民計有陳志明副主教和他的叔公陳丹書神父 (1890至1975) 及五位修女,包括陳副主教的百多歲姑婆及八十多歲的姑媽,她們分屬寶血會及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。(摘自「慈悲禧年朝聖小冊子」)
朝聖當日,大伙兒在碼頭集合。出發前,有專人向我們先作簡介,並派發貼紙型的「出入證」以示我們的身份,然後上船出發前往鹽田梓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