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 23 March 2016

大齋期朝聖之旅 (5)


踏上階梯的盡頭,就會看見香港最早期興建的聖堂之一,聖若瑟堂。


聖若瑟堂的建築十分簡單,揉合梵天主教信仰與中國農村族群融合的生活特色。如西貢區其他的小堂一樣,聖堂前端為聖所,長型的聖堂內放置了兩排木製跪座。聖堂的祭台是採用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前的規格所建成。聖堂的中央正前方有大聖若瑟抱著耶穌聖嬰的聖像,聖堂右方放置了村民尊崇的聖福若瑟神父聖像。聖堂末端是祭衣房,祭衣房的閣樓為神父宿舍和辦公室,
聖若瑟堂小堂建於 1890 年,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築,由聖福若瑟神父建立的。1863 - 1867 年天主堂傳教士在西貢植根,鹽田仔村逐漸成為天主教村。聖若瑟堂曾於清朝光緒年間 (1875 - 1908 年) 提供傳統小學教育。隨著村民陸續遷出鹽田仔,1970 年代初聖若瑟堂開始空置。2004 年年初開始重新修葺,保存聖堂的原則是把荒廢了的聖堂恢復原貌,盡少干預,盡少改動。工程於 5 月完成,吸引朝聖團體及旅客參觀。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在 1990 年將小堂評為三級歷史建築,在 2011 年 1 月 25 日,再提升為二級歷史建築。



2005 年,聖若瑟堂獲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頒授「優異項目」建築。該組織對聖若瑟堂有以下的評語:
「維護聖若瑟小堂是全盤保育鹽田梓村的第一步。聖若瑟小堂是香港最古老鄉村聖堂之一。維護聖堂及附屬的澄波學校是低預算項目,藉建立夥伴關係,啟發全部保管人明瞭文化遺產保護意義和價值,激發香港教區、堂區、傳教士、村民、香港明愛、志願團體等等的承擔與合作。再注入生命及合適島嶼特性的活動,提升其朝聖、靈修和禮儀角色及歷史環境的延續能力,發展容量和辨識措施去面對自然生態、旅遊經濟的利益與局限,達致經費自足;以便宗教、文化、社會及教育活動,得以長期延續。」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